本书回顾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法国风靡学界的种种文学理论,从结构主义到阐释理论到接受美学,从雅各布森到罗兰·巴特到姚斯,以及文学理论与常识间所发生的种种冲突。理论拒斥常识所包含的成见:“文学”即本质,“作者”乃文本意义之权威,作品以“世界”为主题,“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风格”是选择写作方式,“文学史”是逐一列举大作家,“价值”是文学经典的客观属性。论动摇了常识,但常识也抗住了攻击。理论为了灭掉对手常有过激言论,结果有可能使自己陷入悖论。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文学理论在法国国内外风靡一时的那个时代,并对其做个总结。
本书回顾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法国风靡学界的种种文学理论,从结构主义到阐释理论到接受美学,从雅各布森到罗兰·巴特到姚斯,以及文学理论与常识间所发生的种种冲突。理论拒斥常识所包含的成见:“文学”即本质,“作者”乃文本意义之权威,作品以“世界”为主题,“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风格”是选择写作方式,“文学史”是逐一列举大作家,“价值”是文学经典的客观属性。论动摇了常识,但常识也抗住了攻击。理论为了灭掉对手常有过激言论,结果有可能使自己陷入悖论。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文学理论在法国国内外风靡一时的那个时代,并对其做个总结。
作者:安托万·孔帕尼翁,索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国文学教授,著有《第二手资料·引述手法》(Seuil,1979)《文学第三共和国》(Seuil,1983)《现代性五悖论》(Seuil,1990)和《反现代者》(Gallimard,2005)等。译者:吴泓缈,武汉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法国政府金棕榈教育骑士勋章,主要研究方向为符号学语言哲学计算语言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版《当蒙娜丽莎遇到中国人》《大国文化·法国卷》等著作,及《结构语义学》《论意义》《方法:天然之天性》等多部译作。汪捷宇,法语语言文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法语系教师,主要从事语言学符号学和翻译学研究。